上海博远音响制造有限公司

  胆 文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听 感 效 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鲁润泽

 

 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,人类对音乐的欣赏便从演绎现场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。从那以后,人们在剧场以外的居室、餐厅,都可以方便的利用胶木唱片欣赏和评论音乐,紧接着从唱头发展到喇叭花助声腔,以及后来的电唱机和激光唱机。这一过程中可能有人认为这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致。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无一不是应用而生,从胶木唱片到激光软盘的变化与其说是科技发展,倒不如说是人类苦苦追求听感效应的结果,这种听感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巨大精神追求令世人瞩目,被现代人称为了“发烧”。

 在我国近些年来,尤其是80年代后,改革推开了国门,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音乐软件,她如潮脉般涌进了我们的文化生活。追求逼真还原、声场定位,成为一些人寻觅、探索、讨论的话题,这些人群便被人们称为了“发烧友”。他们以软件交友,以器材交友,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圈,而且成为世界性的人群体,这是一群在听感效应促拥下,痴迷的声音追求者。

 听感效应是人类的听觉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应,严格讲每个人对同一声音的听感效应是不同的,因而听感效应有先天的因素成份。但人类生理训练无疑也是提高听感效应的有效手段,例如两位同龄儿童,其中一位从事钢琴学习,经过训练对键盘所对应的音高有很强的敏感性,甚至于达到盲听音名的程度。而另一位儿童却盲然。这便是训练后的听感效应的差别。在音乐教学中,如果成功的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听感效应,她将稳固的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成功的基础。这是因为演奏员的听感效应可激发演奏激情;作曲家的听感效应可以激发创作灵感。很明显后天的听感训练,可以提高个人的听感能力,从而提高听感效应程度。

 随着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,发烧族已从痴迷的追求马嘶、鸟鸣的简单自然声,发展到更加具有音乐内涵的发烧,甚至于目前很多发烧友走进了歌剧的发烧圈,歌剧的现场音乐,她既没有震撼的声场,也没有干涩的松香味,听什么呢?靠什么来引起效应呢?他们回答的很好:“歌剧的味道”。可以说歌剧是声乐的最高境界,表演者的随机性,现实空间的真实性,构成了这种独有的味道,追求这种味道需要更高的发烧境界,因为除了声音的鉴赏力以外,还要充分的了解剧情,甚至于了解舞台,了解人物位置,使自己从单声源体、单结像点的发烧升级到多声源体、多结像点发烧的高度。她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听感效应。实际上人们各自喜欢听什么,不喜欢听什么,都是个人听感效应所致,而这种听感效应却发展成了个人的偏爱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听感效应经过常年的巩固,便成为了个人永久性的精神需求了,即听感个性。近年来参加国内各大音响展,遇到了一些人士对笔者说:“我就是喜欢听…,不喜欢听…”,其不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遗憾。或者说他在听感效应上已是一个重症患者。笔者也经常听到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”这样的词句,其实这是搪塞听感偏激的一种说法。现实中真实的声音只有一种,评判的结果却有无限个,但无限个结果却不是意味着有无限个标准,标准只有一个!犹如某交响乐团的演奏被A录音师录制成了A的声音,被B录音师录制成了B的声音,他们都没有还原了乐团的真实演绎,那么对于乐团来讲,只能是一种遗憾而已,而不是什么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”。这就是人们追求的返朴归真根本所在。所以软件的真实性,加之理论支持下听感效应的后期训练,是二力合一返朴归真的重要方法。也是当今发烧人走向更高境界的途经。另外资深的发烧人应当是在同一听音环境中听感效应优于一般人,他的听感的灵敏度应有导前性特征,因而在出现效果音时,他才显得比一般人更加兴奋,而不是因为自己常听,而早已知道效果将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记忆性发烧,两者区别是甚大的,一种是溶化在血液中的,一种是停留在记忆中的。

 余下来说说选择器材时的听感效应和品牌效应,我更建议的是以听感效应选择机器。但这种听感效应,并不是什么单一声音和自己所偏爱的声音听感,而应是立足于鉴别各种声源的听感效应。与其说是鉴别机器,更不如说是鉴别声音,譬如我们在为发烧同仁鉴别《爱乐》系列胆机中的“金王子”合并机时,便从民乐的弓弦、弹拨、打击乐器开始,直至演绎西乐的弓弦、键盘、交响乐,从中让大家聆听每一件乐器的音色,即泛音的成份。我们也曾经多次邀请专业演奏人员,在不过30平米的听音室,用机器和乐器进行现场比翼性演绎,让大家真的在现场做音色的听感鉴别,那种场合,当机器的泛音与乐器的泛音重合后在房间引起共振时,使大家唤起了强烈的听感效应,情不自禁的自觉鼓掌。的确那种听感的刺激是令人难忘的。那么做为选择机器的人做了上述比较后,确信各种泛音存在,便可以购机了。因为从电子理论上讲,如果一台机器,能够传导各种声源泛音而不失真,那么它的全频带相移一定是趋于零的。用俗话讲,你买了一台没有任何附加性格的功放,它会忠实于软件,如果软件很真实的话,它会圆你一个声音的梦!也有些人注重品牌,那也是一种效应,即品牌心理效应。我认为要谨慎把握这种心理效应。建议还是把购机的心理效应转移到理性的听感效应上来。当然也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采用品牌比较法,来减弱对品牌的心理效应。总之要用耳朵买声音,因为只有那样,声音才具有听感的效应,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性价比。

 综上所述,听感效应是每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,努力的爱护她,发掘她,解放她,是你生活的一大乐趣,她将使你经常出未于歌剧院、音乐厅,而不是在麻将馆。如果放弃她则是你最大的可惜和不幸!